Kaiyun(中国大陆)官方网站

高质量发展看山西国企:太行山深处的绿色蝶变长治中能煤业以生态“含绿量”提升发展“含金量”-开云网站登录入口
高质量发展看山西国企:太行山深处的绿色蝶变长治中能煤业以生态“含绿量”提升发展“含金量”
发布时间:2025-08-08 12:14:19

  当第一缕晨曦穿透太行山的层峦叠嶂,洒落在长治中能煤业矿区,葱郁的树木,清澈的湖水,构成一幅生机盎然的生态画卷。这座坐落于太行山脉的现代化矿井,以创新为引擎,以绿色为底色,走出了一条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的转型之路,成为能源产业践行“双碳”目标的生动范例。

  环保工作没有选择的余地,必须全力以赴。长治中能煤业将生态环境保护提升到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地位,构建起“党政同责、一岗双责、全员参与”的责任体系,成立环保工作领导小组,设立工程建设中心等专职机构,形成“决策—执行—监督”三级管理网络,制定《环境保护例会制度》《环保设施巡查制度》等12项核心制度,将环保责任细化落实到每个岗位、每个环节,确保环保工作事事有人管、件件有着落。

  该公司每月召开的环保例会,成为解决问题的“快车道”。自2024年以来,累计解决矿井水提标改造、矸石场扬尘治理等37项具体问题。同时,建立日巡查、周排查、月考核机制,环保人员每日对矿区23个重点区域进行巡查,每周三由工程建设中心牵头组织开展专项排查,发现问题,立即下达整改通知书,整改完成率始终保持100%。“如今,每个职工都清楚,环保是触碰不得的‘高压线’。”工程建设中心主任杨阳介绍道,公司将环保绩效纳入员工考核体系,设立开云网站 kaiyun网址环保贡献奖,充分调动全体职工参与环保工作的积极性,营造了“人人关心环保、人人参与环保”的良好氛围。

  为有效提升应急处置能力,该公司精心编制《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》,建成危开云网站 kaiyun网址废暂存间,并配备围堰、防渗层等专业设施,对废矿物油、废铅蓄电池等危险废物,实行“产生—收集—储存—转移”全流程严格管控,并执行转移联单制度,确保危险废物零泄漏、零排放。

  在长治中能煤业矿井水处理站控制室,显示屏上实时跳动的数据,彰显着科技创新的强大力量。该公司采用“预沉淀调节池+迷宫反应池+高密度斜板沉淀池”工艺,矿井水处理能力达400立方米/每小时。经过超滤加反渗透设备深度处理后,水质达到国家Ⅲ类标准,回用于井下降尘、职工洗浴等,每日节约用水1000~1500立方米。2020年扩容改造后,深度水处理能力提升至235立方米/每小时,年节约水资源超50万吨,相当于2500户家庭一年的用水量。

  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,该公司充分展现出“科技治污”的硬核实力。2019年,完成燃气锅炉低氮燃烧改造,氮氧化物排放浓度从每立方米80毫克降至每立方米30毫克以下,达到山西省最新排放标准。2023年,将喷漆房废气处理工艺由“活性炭吸附+光氧降解”升级为“活性炭+催化燃烧”,有机物去除率提升40%。在粉尘防控领域,全封闭储煤仓、矸石周转场与布袋除尘器、喷雾洒水系统相互配合,形成立体防控网络;运煤通道设置洗车平台,并采取覆盖毡布等措施,让“车轮扬尘”成为历史。2024年新建的抛丸机和喷漆设施采用了“旋风除尘+滤筒除尘器”工艺,粉尘排放浓度控制在每立方米10毫克以内,较国家标准降低了50%。

  在节能改造方面,2018年,该公司引进空气能热源设备,为澡堂和铁路装车站提供清洁热源,年节约标准煤约1200吨;2024年,新建超导涡旋能锅炉房,采用“25用2备”模式,较原系统每年减少燃气消耗102.76万立方米。“我们通过技术革新不仅实现了环保达标,更获得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。”该公司总工程师算了一笔账,仅矿井水回用和节能改造两项,每年就能节约成本800余万元。

  如何在开采资源的同时有效保护地表生态?长治中能煤业给出了“充填开采”这一创新答案。2023年,引进覆岩离层注浆充填技术,在2305工作面开展示范项目。该技术通过在煤层上方覆岩离层区注入由粉煤灰、矸石等固废制成的浆液,支撑岩层结构,减少地表沉降。项目建设了13个注浆钻孔、制浆站和智能注浆系统,累计注浆约50万吨,回采煤炭78万吨,地表最大沉陷仅0.5米,保护区内建筑无明显变形,真正实现了“采矿不损地”的目标。

  2309工作面充填项目更是将资源循环利用提升到新高度。该项目创新性引入矸石破碎研磨系统,将井下矸石加工成细粉作为注浆材料,预计可消耗矸石约30万吨。“充填开采不仅释放了村庄下压覆的82万吨煤炭资源,更构建起‘采煤—固废利用—生态保护’的循环产业链。”

  项目负责人介绍,2309工作面投产后,预计年减排矸石20万吨,相当于每年少建2个标准矸石场。该项技术的推广,为资源型企业破解“三下”压煤难题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。据测算,该公司通过充填开采技术,矿井可采储量将增加约150万吨,服务年限延长3~5年,从根本上改变了“先破坏后治理”的传统模式,实现了煤炭开采与生态保护的双赢。

  走入矿区,40余种、6500余株树木形成“森林围矿”的景观。人工湖波光粼粼,廉政文化公园绿树成荫,很难想象这里是煤矿的一角。“矿区就像个大花园,下班后在湖边散步,心情特别舒畅。”职工王师傅的感受道出了大家的心声。

  该公司成立绿化班组,专人负责树木修剪浇灌,形成“春有花、夏有荫、秋有果、冬有绿”的四季景观。在龙泉山排矸场,经过综合治理,5万平方米的区域种满了桃树、华山松、月季等植物,昔日的矸石山摇身一变成为“花果山”,2020年通过闭库验收并备案,成为生态修复的典范。

  环保成效不仅体现在环境改善上,更切实转化为民生实事。该公司生活污水处理站采用MBR技术,处理后的水回用于绿化、冲厕,年节约自来水20万吨;深度处理后的矿井水用于职工洗浴,水质比自来水更优。“现在洗澡水更柔和,皮肤也不干燥了。”洗澡水的变化,让大家真切感受到环保带来的益处。

  更具突破性的是压风余热利用项目。该项目将空压机运行产生的余热进行了回收,用于职工洗浴和综合楼供暖,每年可节约天然气102万立方米,相当于种植6.8万棵树的碳减排效果。“这些举措让中能煤业的碳足迹持续缩小,为实现‘双碳’目标贡献力量。”该公司环保负责人表示,未来还将探索更多新能源项目,构建多能互补的绿色能源体系。

  该公司的环保实践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。长治市环保局和长子县环保局多次组织煤矿企业在公司召开现场会,推广污染治理经验;该公司被评为“山西省绿色矿山”,成为行业内的环保标杆。2024年,该公司环保设施运行成本较往年下降25%,而产能提升15%,实现了“环保-效益”的良性循环。

  从昔日尘土飞扬的传统矿区,到如今绿意盎然的生态家园,长治中能煤业以制度为纲、技术为翼、创新为帆,在太行深处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绿色转型之歌。它不仅是一座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协同共生的现代化矿井,更是能源行业践行“双碳”目标的鲜活样本。未来,长治中能煤业将继续以“功成不必在我,功成必定有我”的担当,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步履不停,为绘就青山常在、绿水长流、空气常新的美丽生态画卷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。